企业OA 企业邮箱

联系我们

传真:(86-537)5383311
邮箱:yzc@yanzhoucoal.com.cn

  • 地址:中国山东省邹城市凫山南路949号
    邮编:273500
当前位置: 首 页| 公司动态| 行业动态|
公司简介

人民日报:煤炭业大力推进清洁高效利用 增强安全保供能力 把更多“乌金”炼成“绿金”

发布日期:2023/11/21 来源:人民日报

        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年消费量占国内能源消费总量的56%左右。作为重要的传统能源产业,煤炭工业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却也一度给人们留下了粗放、高污染的印象。

  近年来,煤炭工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清洁高效利用,发生了不少可喜的新变化。

高端化

跳出传统发展模式,开发高附加值、精细化、差异化产品

  在实现“双碳”目标背景下,煤炭将从现阶段我国的主体能源,逐渐转为支撑性能源,继而向应急保障和调峰能源转变。看长远,煤炭业如何跳出“挖煤—卖煤”的传统路子,打造新的增长点?

  对于煤炭推动高端化发展带来的效益,山东能源兖矿鲁南化工董事长张岭感触颇深:“这两年,针对下游客户对醋酸脱碘的指标需求,我们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品质提升了,产品‘身价’上涨,预计今年仅精脱碘醋酸这一项的销售,就能增加效益1000多万元。”

  眼下,鲁南化工加紧冲刺己内酰胺产业链配套节能减碳一体化项目的投产目标。“己内酰胺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可加工成尼龙6,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器、包装等领域,在汽车领域可以用于制造轻量化零部件,提高燃油效率。”张岭说,项目建成后将实现更多低阶原料煤的提级利用,二氧化碳排放量可降低约10%。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我国煤制油、煤制气、煤(甲醇)制烯烃、煤制乙二醇产能分别达到931万吨、61.25亿立方米、1672万吨、1155万吨,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持续提高,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十四五’及今后较长时期,煤炭工业改革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还将持续下降,倒逼煤炭行业必须转变长期以来依靠产量增加、规模扩张、价格上涨的发展方式,着力推动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梁嘉琨认为,未来,煤炭行业还将继续加快向生产智能化、管理信息化、产业分工专业化、煤炭利用洁净化转变。

  智能化

  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总投资规模已超1500亿元,助力保安全、提效率

  内蒙古鄂尔多斯,梯田般盘绕的露天矿坑里,载重330吨的无人矿用卡车装上电铲剥离的矿土,前往2.5公里外的卸载区排弃,整个“采、运、排”过程精准顺畅。

  百米井下,煤炭生产同样智能。在山东能源枣矿集团付村煤业公司,工作人员在电脑上轻点启动键,智能采煤机缓缓向前,液压支架自动跟机支护,乌黑的煤炭落入刮板运输机向外运出。

“井下单个工作面从18人减少到7人,单产水平提高了46%左右。”付村煤业公司副经理侯晓松介绍,矿井还安装了智能喷雾系统,可实现煤流识别喷雾和粉尘超限喷雾,改善作业环境。

  煤炭行业属于高危行业,生产过程常常伴随水害、火灾、瓦斯、冲击地压、粉尘等灾害隐患。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可以减少高危岗位,助力减人员、保安全、提效率。截至2022年底,国家能源集团、中煤集团、山东能源集团等7家重点煤炭企业已建成智能化产能13.93亿吨/年,占其总产能的74.7%。

  智能化建设也撬动了相关产业升级。截至今年5月,全国累计建成1043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277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据初步统计,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总投资规模已超1500亿元,带动了矿山物联网、煤机装备制造、智能控制系统等产业快速发展。

“规模大、场景多,是我国煤炭行业智能化建设的优势,但也带来了挑战。”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李伟认为,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煤矿生产条件差异较大,采掘、运输、洗选等场景复杂多样,智能化应用成本高、复制难度大,“下一步,应加快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打通煤炭、煤机、软件等企业之间的数据壁垒,沉淀数据、推进共享。”

  绿色化

  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推动资源循环利用

  采访中,不少专家和企业表示,煤炭等化石能源短期内仍是主体能源,推动煤炭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与新能源优化组合,是统筹减污降碳和安全保供的现实选择。例如在山东能源枣矿集团高庄煤业公司,煤矸石用于筑路、制砖等,尾煤泥截粗改造提高中煤产率。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10年来,全国矿井水综合利用率由62%提高到79.3%,土地复垦率由42%提高到57.8%,煤矸石及低热值煤综合利用发电装机由2950万千瓦提升到4300万千瓦,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装机超过10.5亿千瓦,占比达到94%左右。

  将“乌金”炼成“绿金”,并非一蹴而就。梁嘉琨表示,下一阶段,要尽快突破煤炭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进一步完善碳核算、碳减排体系。同时,持续探索煤炭绿色低碳的生产开发模式,探索煤炭等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组合发展的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