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煤炭行业
您的位置: 行业资讯煤炭行业行业新闻
兖矿集团——“三型”建设引领平稳发展
2009-03-20 中国产经新闻报
  兖矿集团以创建“三型”企业为总抓手,潜心探索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责任型、创新型、和谐型发展模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内需市场的风浪中,辟出一条平稳较快发展的新途径,在销售收入连续6年增长19.9%的基础上,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456亿元,增长28.66%;利润总额72亿元,增长89.17%;年末资产总额656亿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07.50%;社会贡献率保持26%以上。山东国资委认为,兖矿集团的成功探索为大型国企强化风险管理、实现平稳较快发展树立了典范。 
  风险忧患激发自我革命 
  当美国金融帝国大厦轰然倒塌引发金融海啸时,兖矿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迅速在10个经营系统筑起防范金融危机风险的堤坝。反应如此敏锐,得益于兖矿多年养成的风险管理核心理念。 
  兖矿集团是沐浴改革开放春风成长起来的全国煤矿排头兵,经营实力及纳税能力为全国大型工业企业百强中的佼佼者,主营业务利润多年居全国煤炭开采业效益十佳榜首。历经30多年的快速增长,兖矿走到新的发展拐点上。 
  “兖矿虽然经济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但作为资源型企业依然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很大压力,长期粗放式发展所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并未解决。如果不破除那些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和时代发展要求的思维定势和发展模式,其结果不仅欲速不达,甚至会毁掉发展成果,危及子孙后代。”兖矿董事局主席耿加怀向20万职工、家属重击警钟。 
  全员忧患教育在矿区形成高潮,实实在在展开全方位找差距活动,层层对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查找思想观念、发展质量、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能力、队伍素质等方面的差距。差距就是忧患,落后就是风险。兖矿人在风险中找到进取着力点,牢牢抓住稳定发展的“牛鼻子”,确立“责任型、创新型、和谐型”发展模式,悄然改变速度式发展轨迹,围绕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有效发展目标,将发展重心由“经济总量”转到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及运行质量上来。 
  新一轮解放思想推动兖矿漂亮转身,在直接面对国际化挑战的情形下打了一场漂亮的产业结构调整攻坚战,煤炭生产、煤化工、电铝机械3大主业并驾齐驱,特别是仅仅4年多的时间使全国和山东重点建设的兖矿煤化工基地拔地而起,集团总部的鲁南、邹城、兖州三个化工园区和赴晋、陕、黔、疆开发的能化基地“双轮驱动”,将煤炭由传统意义的燃料变成化工原料,新增资源256亿吨,占目前山东赴外开发煤炭资源总量的50%以上。 
  产业结构转型多联产,彻底改变传统的煤矿性质,使兖矿为正在全国展开的组建亿吨煤矿集团的战略行动注入了新鲜血液。 
  国企天责,甘为内需孺子牛 
  当年,兖矿集团以“三零工程”为抓手,苦战七年,使中国煤炭以过硬的质量登上国际煤炭市场价格风向榜;如今,实施“三型”战略的兖矿自我加压,启动了打造“百年品牌”的战略工程。因为兖矿人有一个清晰的理念:企业站稳市场需要品牌,国家繁荣昌盛需要品牌,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国有大型企业理应为之下大功夫有大作为。 
  依循国家需要定发展,诚为社会需要多贡献,是兖矿集团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任何企业家都会明白,这副担子有多重。 
  作为连续11年保持中国煤炭行业“科技创新十佳企业”荣誉的单位,兖矿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取得世人瞩目的建树。但是在追求科学的征途上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兖矿研发成功煤化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密集群之后,需要将成果放大几百倍“搬”到工业化现场,第一个项目工程投资达27亿元,中外都没有经验可鉴。这是中国煤化工全新版的第一场攻坚战,如果失败,就是中国化工界代价最高的演习。 
  如今,兖矿投以十几亿元的资金自主研发出煤炭间接液化成套技术,专家认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有14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100万吨煤制油示范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委托的评估,投资上百亿规模的榆林煤炭间接液化基地正亟待国家的开工号令。这是事关国家能源安全、对弈国际能源市场风浪的大项目,兖矿人看重其责任,义无反顾,信心十足。当然,他们也渴望挑此重担能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助力。 
  在兖矿的发展理念里,特别珍重社会给予的厚爱。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使该集团在环保事业上表现出金子般的赤诚,成为“中华环境友好煤炭企业”的杰出代表。为创建绿色煤矿,每年都投以数亿元打造循环经济,赢得存量资产环保6大方阵全赢:烟、尘、声污染源100%治理达标;水污染源100%治理达标,矿井水处理复用率达到75%以上;高耗能设备更新目标100%实现,淘汰设备(设施)达3784台(件)。尤其是兖矿以消化全部低热值燃料为目的,累计投资近100亿元打造出全国规模最大的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链:利用煤矸石治理塌陷区2600多公顷,复垦土地4万多亩,兴建2.4亿标块矸石砖的现代化建筑材料厂,煤泥、煤矸石发电装机容量527MW,电力支撑电解铝和我国装机水平最高的铝挤压材生产基地,余热供暖面积达260万平方米。增量项目则站在更高的水准追求循环经济的规模效益,一步到位将环保经济提升到现代水准,仅煤基多联产洁净产能技术就使矿区所在地储量2亿吨的高硫煤变害为宝,矿区因此得以长寿20年。新近投产的山西天浩甲醇项目由于专吃祸害当地的焦炉煤气,使兖矿开发者成为当地第一个受500万元重奖的外来功臣。 
  执著奉献的兖矿人无悔自己走过的路,在市场博弈中遇到与大局利益发生冲突时,都是把困难和压力留给自己。当电煤告急引发社会议论纷纷时,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兖矿10万职工为保电煤默默奉献的无言大爱。多年来,兖矿成为山东保电煤的基地。2008年,客户宠爱的兖矿煤格外抢手,但是这年兖矿电煤任务却增加3成,全省煤矿2078万吨的电煤合同,兖矿就占了1000多万吨。 
  事关大局稳定,保电煤在兖矿成为压倒一切的任务,成千上万个家庭放弃本来已经定制的春节休假,加班生产电煤,被誉为“兖矿煤”四大黄金通道的港口海运、铁路直销、汽车地销、运河专供全线减量或中止。电煤生产销售被列为第一调度,采装储运,各生产矿井一律开设“电煤绿色通道”。一年下来,仅电煤与市场的差价就奉献了十几个亿。 
  诚心凝聚攻坚回天力 
  家和万事兴。兖矿集团董事局党政一班人分析市场变化引发的新情况、新问题,得出一个结论:稳定较快发展依赖于和谐,矿区和谐根本取决于职工的信心和凝聚力。职工群众心齐气顺,激发攻坚创业回天之力,关键的一条就是要诚心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广大职工、家属真切感受到——企业的真情关爱让人暖心。为了应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兖矿推出一系列经济紧缩措施,包括集团领导降薪50%,机关管理人员降薪15%,管理费用最高压缩50%等等。紧缩之风劲吹,但矿区上下不见恐慌之意,这是因为对职工的关爱没有降温,企业承诺一线不降薪,职工不下岗。建立完善了扶贫送温暖、最低生活保障、井下工友安全互助、残疾人救助、大病互保等10大类基金,总金额2000多万元,形成多层次职工利益保障体系。一年来,全公司各级领导干部结挂1179对帮扶对子,776名困难职工子女上学得到160多万元的资助,走访慰问困难职工达8500多人次。 
  良好的就业环境让人安心。作为煤矿第一利税大户,兖矿的人均工资并非最高,比相邻的电力企业更是差一大截子。但是,外部舆论、兖矿人自我感觉,都认为这里的幸福指数高。其中奥秘就在于和谐稳定。收入稳定增长,职工人均工资四年间翻了一番多,去年在岗职工人均收入44919元,增长17.69%;政策稳定透明,劳动成果分配打破平均主义,向一线单位、高效单位、关键岗位和业务骨干倾斜,采掘职工人均收入增幅居首,是全员人均工资的两倍;效益工资与安全挂钩的比例为40%。全公司优秀技术、技能人才一年的特殊技术津贴和科技创新功勋职工的两年奖金都达600多万元;改制稳定扎实,辅业改制是煤矿普遍面临的大难题,到2004年,兖矿实业公司亏损已近亿元,34.96亿元的资产20%被判定不良,债务负担达21.58亿元,近两万职工和1万多退休职工深陷债务危机的恐慌。集团公司不甩包袱不裁员,发动群众改制自救,3年拼搏,激活了产业,煅固了资金链,6类产品创山东省名牌和著名商标,年销售收入达37亿元,减亏增盈2亿多元,在岗职工人均收入达25230余元,全体职工应对金融危机底气十足。 
  展望奋斗预期充满必胜信心。2月27日,兖矿集团四届二次职代会气氛空前热烈,八项议程,一天一气呵成。因为所有议案和报告会前已经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代表们对抗御金融危机所制定的超常规措施充满信心,决心用好国家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政策,在确保安全盈利的同时,扎实推进3个投产项目、9个建设项目和9个准备项目,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实现由大到强新跨越,抓住扩大内需带来的机遇,搏击风浪尽快形成竞争优势。